全红婵因伤暂别跳台,陈芋汐出征世锦赛,康复计划曝光
7 月 4 日,中国游泳协会公布新加坡世锦赛名单,18 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因脚踝旧伤复发和发育期困扰遗憾缺席,这一消息让无数跳水迷揪心。国家队批准她返回广东省队接受系统康复治疗,而队友陈芋汐将独自扛起女子 10 米台的夺金重任。这场 “退出” 背后,是伤病与成长的双重考验,更是中国跳水队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长远考量。
一、伤病阴影:从 “水花消失术” 到 “被迫暂停”
全红婵的伤病并非突然爆发。早在 2023 年武汉全国冠军赛,她就因脚腕旧伤临时退赛;今年 5 月再次因同一部位复发缺席赛事,医学诊断显示其脚踝韧带撕裂、关节腔积液量达到正常值的三倍,腰椎和手腕也存在慢性劳损。更棘手的是,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高增长(从 1 米 45 到 1 米 6)和体重增加(48 公斤),让她在空中翻腾时的稳定性和入水精度大幅下降,标志性动作 “207C” 在世界杯分站赛中频频失误。
教练组透露,全红婵的脚踝伤势已影响到基本训练。她在巴黎奥运会周期带伤拼战,每一次跳台训练都是对旧伤的 “二次伤害”。“再硬跳,运动生涯恐报废。” 医生的警告让国家队不得不做出暂停比赛的决定。
二、康复之路:科学规划与心理调适并行
回到广东省队后,全红婵开启了 “三阶康复计划”:首先通过德国高压氧舱、中医针灸等消除关节炎症,随后在水中进行无负重动作训练,最后逐步恢复跳台实操。每日上午两小时的物理治疗、下午的核心力量训练,以及晚上的心理疏导,构成了她的康复日常。教练组特别允许她在治疗间隙参与家庭活动 —— 摘荔枝、钓鱼、陪伴弟弟妹妹,这些看似 “玩耍” 的安排,实则是缓解压力的重要环节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转型。针对体型变化,教练组正尝试将她的招牌动作 “207C” 从抱膝改为屈体,并借鉴陈芋汐的 “5255B” 动作进行适应性训练。若能在全运会前完成调整,她有望为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蓄力。
三、队友担当:陈芋汐独挑大梁,“王炸组合” 暂别赛场
此次世锦赛,陈芋汐成为女子 10 米台的绝对主力。作为全红婵多年的搭档与对手,她在巴黎奥运会双人项目中与全红婵共同摘金,并在单人赛中以微弱优势卫冕。得知全红婵退赛的消息后,陈芋汐在社交平台发文:“等你满血归来,我们再战跳台!”
事实上,陈芋汐的 “独挑大梁” 早有征兆。今年世界杯分站赛,她已多次击败全红婵夺冠,技术稳定性和心理抗压能力愈发成熟。新加坡世锦赛,她将面对来自美国、加拿大选手的挑战,但国家队相信,这位 20 岁的上海姑娘能够延续中国跳水的荣耀。
四、成长阵痛:从 “天才少女” 到 “破茧之路”
全红婵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:14 岁东京奥运会三跳满分夺冠,17 岁巴黎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 “三金王”,世界杯、世锦赛、亚运会金牌尽收囊中。但光环背后,是发育期的残酷现实 —— 女子跳台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通常在 14-18 岁,身高体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动作质量。

“发育期是女子跳水的鬼门关。” 教练陈若琳坦言,她曾因同样问题险些退役,如今正手把手帮助全红婵调整技术。广东省队教练何威仪透露,全红婵的训练菜单已由营养师重新规划,核心力量训练被列为每日必修课,目标是在保证肌肉量的同时控制体脂率。
五、未来展望:全运会重逢与退役保障
尽管暂别国际赛场,全红婵并未放弃回归。她在采访中明确表示:“等我彻底好了,一定会回来比赛的。” 国家队计划让她以最佳状态出战 11 月的大湾区全运会,这不仅是检验康复成果的舞台,更是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。
对于未来,全红婵已有长远规划。她被保送至暨南大学运动康复专业,并获得广东体育学院的正式编制,即便退役也能以 “体育人” 身份继续发光发热。2025 年 2 月落地的 “奥运健儿终身保障计划”,更让她 60 岁后每月可领取 6000 元养老金,并享有太保家园养老社区的专属权益。
全红婵的 “退出” 并非终点,而是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。正如她在巴黎奥运会后所说:“所有乐鱼体育官网的惊喜和好运,都是积累的温柔和善良。” 当她在湛江老家陪伴家人、在康复池中重新寻找肌肉记忆时,中国跳水队正在用行动诠释:真正的 “梦之队”,不仅需要冠军,更需要对运动员生命的尊重。
我们期待,那个在跳台上轻盈如燕的全红婵早日归来。毕竟,她才 18 岁,属于她的故事,远未结束。